提质减负增效“双减”三年“申时校园”活力满做作业、练书法、下围棋、踢足球、做实验、学音乐……下午三点半过后的沪上中小学校园,处处充满活力。双减三年,对广大中小学生而言,最明显的变化,莫过于校园里日益丰富的课后服务时光。
2021年,上海在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民心工程的基础上,全面实施5+2(每周5个工作日,每天至少2小时)、作业辅导+素质活动相结合的课后服务,服务对象从小学延伸到放学后所有愿意留在学校参加课后服务的义务教育学生,基本实现学生愿留尽留全覆盖,工作日全覆盖。
作为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上海坚持充分发挥学校教学主阵地作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推动双减政策高质量落地,让学习回归校园,努力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每周二下午,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的五年级学生都会来到上海市中华职业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参加丰富多样的职业体验课程。站在直播间化身带货小主播、来到皮影小剧场学习皮影玩具制作,感受幼儿园老师的日常、走进厨房跟随厨师学习制作餐桌美味……
不仅如此,作为一所毗邻一念馆的小学,卢湾一中心小学还将一念馆主办的红色思政教育系列活动树德有为,雏鹰少年红色思政系列课程引入了课后服务欧亿体育,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全面增强课后服务吸引力,同时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热情。我们利用《开天·‘一大’本》立体书,配合‘一大研学’定制的视频教程,带领学生学习‘开天’系列课程,在学习中借助AR动画、VR互动、互动答题等方式,开展体验式、互动式、沉浸式多种教学形式,让思政课‘活起来’‘动起来’。卢湾一中心小学思政专职教师史俊丽表示。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卢湾一中心小学党政办主任施莉虹看来,中小学阶段是学生们认知自我、培养兴趣、树立志向的重要阶段,在五年级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对少年儿童根据自身兴趣特长选择未来人生道路具有重要作用。在做好学生学业负担‘减法’的同时,我们努力做好学生素养发展的‘加法’,拓展学生学习空间,让课后330活动变得更丰富,更有意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实践表明,高质量的课后服务为学生们的素养提升创设了新空间。施莉虹表示。
在静安区中山北路小学,基于三段式的课后服务架构,该校的课后服务品质也在结合需求与变化不断动态升级。课程选择上,从原先的一学期一选择转变为一月一调整、一日一安排,通过弹性选择让课程定制成为可能。在空间提升上,通过盘活学生活动场域,尽可能满足1545名学生对体育类课后服务的蓬勃需求,以一次次的场地改造升级战,让小场地变大,让户外运动场地一地多用,从而为学生创造更好的运动条件。
让学生们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校园里运动场地的一次次摇身一变。篮球场上,不仅有篮球专用地垫、还增设了笼式足球围栏,随时切换运动场景。一间144平米的室内大教室更是一室多用,铺上两根剑道,便是孩子们的击剑房;推出可移动乒乓球桌,就是银球飞舞的乒乓训练房。而一些原本并不起眼的碎片空间,也被学校巧妙地集群成域。仅户外步行道就有三种变身——体育课上,它是用来训练50米短跑的赛道;课后服务时间,它是拥有可收缩式顶棚的射箭区;雨天,这片场地又被师生们戏称为半开放式风雨操场。此外,学校还还与仅有百米之距的火车头体育场结对联合,让孩子们能够在课后服务时间去更宽阔的场地上挥拍、奔跑、运动。
中山北路小学校长钱玉华表示,学校不遗余力破除藩篱,创新每一处空间的使用可能和存在价值,只为满足每一位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在双减的大背景下,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很多小学生家长都有这样一个感觉,双减之后,孩子带回家的作业变少了,很多作业他们都已经能在课后服务时段顺利完成。在这一改变背后,其实蕴藏着各校在作业增效减负和控量提质上所做的积极努力。
在静安区和田路小学,为了让课后服务的学习时刻更好满足学生对学习巩固和提高的需要,学校加强了创新作业设计,逐渐形成了3种作业类型——知识点贯穿的联系型作业,生活实践的应用型作业以及迁移延伸的发展型作业,并由此产生5种作业的新形式——小导图、小制作、小实验、小演讲和小报告。
宜川中学附属学校突出让学生选择多一点、互动多一点、创新多一点理念,提出给作业本瘦身,各学科备课组精心研究课程标准、研读教材,在题量上作精减,在题型和要求上增加选择性,在设计上体现实践性,研制形成覆盖一到九年级的课后作业资源。孟梓菡同学说:一天一页,轻松搞定。既有新课预习法宝,又有课后巩固复习,呈现当天课堂知识点的精华。作业量减少了,积极性反而提高了,以往我最缺的自学能力得到了提升。
据上海市教委介绍,近年来上海研制了小学语文等8个学科段的高质量校本作业体系设计与实施指南(试行),编制了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相关年级的基础性作业,开展了教学评一体化背景下中小学高质量作业体系建设,通过专项课题、进校调研、专家指导等方式,以72所不同办学水平的学校为基地,建构起体现教学评一体化、素养立意特征的作业体系,深化跨学科作业、差异性作业等重点难点的研究实践,加强基于学生立场的作业设计与实施策略的实证研究,探索数字化时代作业设计与实施改革的路径与策略。相关作业研究成果已在全国23个推广应用示范区进行推广,将推动更多地区提高作业设计与实施质量。